美文美句

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大全〖描写秋景的诗句〗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22日

描写秋景的诗句

1、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2、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3、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4、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5、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6、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7、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8、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发情感。

9、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10、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11、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12、教学重点难点

13、教学重点:

14、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15、教学难点:

16、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17、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18、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19、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20、情景式教学法。

21、朗读教学法。

22、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23、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4、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 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25、简介作者及作品

26、抽学生介绍。

27、教师补充介绍:

28、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 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29、《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30、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31、师范读。

32、师指导学生读。

33、生自读,背诵。

34、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35、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36、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37、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38、教师点拔

39、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40、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41、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2、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43、(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44、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45、学生独立写。

46、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47、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48、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49、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50、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51、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

52、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53、(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54、体裁简介

55、这是一首元曲,我们一起看到课后注释⑨,它选自《全元散曲》。上一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过了元曲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

56、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属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散曲属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个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

57、天净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58、秋思:标题。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59、初读感知

60、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61、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62、你们来说一说,这首曲写了一些什么?(写了景,有没有情?什么样的情?人,什么样的人?)

63、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研究探讨,然后分任务,一人读原诗句,一人绘画面,一人谈感受。

64、“我仿佛看到了……”

65、“我读出了……”

66、哪位同学可以用流畅的语言把画面连缀起来?

67、总结: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独自前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栖息在树梢上;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经过溪流边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可是他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漫漫的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吟诵道“枯藤————”

68、问题探究

69、这首曲为我们描绘了这么多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或: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景物前面的修饰词,如果我们试着把修饰语换掉会怎么样?

70、教学目标

7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7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7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7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75、重点难点

76、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77、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78、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79、教学设想

80、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81、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8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83、教学过程:

84、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 ,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85、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86、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87、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88、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89、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90、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91、指导学生朗读。

92、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93、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9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5、师:这首小令一、 ○三、 ○五句押尾韵“a”,二、 ○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96、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97、感受它的意境美

98、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99、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100、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101、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102、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103、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104、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

105、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106、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107、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108、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109、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110、枯藤/老树/昏鸦,

111、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112、古道/西风/瘦马。

113、夕阳/西下,

114、断肠人/在/天涯

115、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16、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117、从画面感受意境;

118、课后练习题

119、教材分析:

120、《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小令。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描绘出了一幅秋景图,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121、学情分析

122、初一的学生在对古诗的解读与思想感情的理解上还比较欠缺,缺乏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123、教学目标:

124、知识与能力目标:

125、对“曲”这种文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体会作品中“枯藤”“小桥”等景物之美和作品的意境之美;掌握反衬手法和白描手法。

126、过程与方法目标:

127、通过朗读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想象诗歌画面的联想力和思维能力。

12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29、体会到本首小令所表达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培养学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130、教学重难点:

131、教学重点: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枯藤”“老树”等意象;作品凄凉的意境与反衬、白描的手法。

132、教学难点:小令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

133、教学方法:

134、朗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语言特点。

135、点拨法:教师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

136、合作探究法:在新课标要求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对诗句进行解读,并加深理解。

137、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138、新课导入:

139、导入语:同学们平时喜欢听音乐吗?在学习今天的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吧,这首歌的名字叫《枫》。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这首动听的歌曲一边想一下自己所见过的秋天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所见过的秋景啊?嗯,大家描述的秋景都很美呢。每个人印象中的秋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古人的眼里秋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40、作者简介:

141、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142、解题:

143、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剧曲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144、背景:马致远一生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145、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46、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并用PPT展示生字词,具体生字词如下:

147、字音:涯(yá)瘦(shòu)

148、词义:昏:黄昏,傍晚。枯藤:干枯的枝蔓。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149、学生自读本诗,并且将本诗的停顿节奏划分出来。

15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1、师:这首小令一、 ○三、 ○五句押尾韵“a”,二、 ○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再感受一下。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再一齐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152、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全文并且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153、本诗的感情基调:悲凉,惆怅。

154、精读课文:

155、曲中前三句共描述了几种景物,它们有着怎样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56、描写的景物及特点:“枯藤”、“老树”“昏鸦”等,其意象特点为“枯”、“老”、“昏”等。

157、这样写的好处: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情绪。

158、诗的第二句与第一、 ○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159、明确: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雅”,呈此刻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情绪;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那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 ○三句构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总之,曲的前面几句写景都是为后面的人物出场营造环境和气氛的。断肠人出此刻那些撩人情绪的意境中,能够说那景也是断肠人的“断肠景”了。

160、师: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第一、 ○三句营造了“萧瑟荒凉”的意境,第二句营造了“恬静温馨的意境”。“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

161、本诗将景物排列在一起便描绘出了一幅秋景图,这样的手法手法是什么?

162、师:在国画中有一种手法叫“留白”,而在文学中也有相类似的手法。先让我们来欣赏几幅美丽中国画……

163、总结: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衬托在图景中。诗人仅仅是将景物简单的排列起来便很好的描写出了一幅秋景图。这样的描写景物的手法便是白描。

164、诗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165、“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166、研读课文

167、结合前面的创作背景思考一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有什么含义?

168、明确:“断肠人”既可以是作者的自指,也可以指与作者有着相同遭遇的“羁旅之人”。

169、请同学再次通读全文思考一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170、明确:从对全诗中,我们明白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此时的情绪是:看到傍晚归巢的乌鸦,溪边桥旁的小院,不禁顿生思乡念亲之情。这便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作为游子的诗人,“夕阳西下”时,仍“断肠”“古道”,此时,连马都已瘦,可见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还得如古往今来的游子一样,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没有人明白,他们只是这样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这就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愁。诗人为何会产生那些羁旅之愁、思乡之愁呢?我们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来看,主要是诗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许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这就更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愁。总之,诗人在诗篇中所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秋思实乃秋愁也!诗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那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71、总之本诗传达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172、同学们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

173、明确:①动静结合。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构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174、情景交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175、拓展延伸:

176、天净沙 • 秋

177、孤村落日残霞⑴,

178、轻烟⑵老树寒鸦⑶,

179、一点飞鸿影下⑷。

180、白草⑸红叶⑹黄花⑺。

181、霞:快消散的晚霞。⑵轻烟:轻淡的烟雾。⑶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⑷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飞行着的鸿雁。⑸白草:本牧草。曲中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⑹红叶:即枫叶。⑺黄花:菊花。

182、问题:本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今天学的这首有什么相同点?

183、明确: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此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意义深刻。此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184、小结:

185、手法:反衬、动静结合、白描、情景交融

186、主旨: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187、作业布置:

188、背诵并默写全诗

189、板书设计:

190、天净沙·秋思

191、秋思(散曲)

192、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秋野黄昏悲凉)

193、融情于景 白描

194、羁旅之思 反衬

195、小桥流水人家  (孤独思乡)悲凉之景

196、古道西风瘦马  (游子惨状)惆怅之情

197、抒情:夕阳西下   (特定的时间环境)写景铺垫哀愁

198、断肠人在/天涯   (点明主旨)游子之悲

199、教学内容

200、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

201、二。教学目标

202、1。知识和能力目标

203、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204、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205、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06、2。过程和方法目标

207、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08、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209、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210、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211、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212、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13、三。教学重难点

214、1。教学重点

21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216、背诵、默写全曲。

217、2。教学难点

218、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219、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20、四。课时安排

221、五。教学互动设计

22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23、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224、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25、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226、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统治者的歧视,思想仍多苦闷,正如明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声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马致远年轻时迷恋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五十岁左右脱离官场,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平之气。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227、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

228、1。学生活动: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朗读。注意找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

229、字音:涯( yá ) 瘦( shòu )

230、词义:昏:黄昏,傍晚。 枯藤:干枯的枝蔓。 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231、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232、抽生叙述课文所写的内容:一个秋日的黄昏,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缓缓前行。在小桥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昏鸦正在归巢。游子不竟悲从中来。

233、3。学生再读课文,从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质疑探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234、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235、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像这种把几个彼此相关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机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群体的、生动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深化意境的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列锦手法。这种手法使诗句语句凝练、文辞简洁。

236、但我们在阅读中只要少加留意,就会感觉到九种事物的名词并列,节奏 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显得非常单调而迟缓,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句偻 着身子,颤颤巍巍地行进。这种节奏与诗歌内容的基调是一致的,正适合表达作者心中那种凄凉、无助,甚至有点呆滞的感受。这种节奏读起来一词一顿,这种多次的停顿,给人一种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又点染出一种让人生愁、生闷的“哀景”,这就让读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当时那种孤独凄苦之状。

237、诗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238、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 ,蕴含着丰富的 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 ○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239、总之,曲的前面几句写景都是为后面的人物出场营造环境和气氛的。断肠人出现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说那景也是断肠人的“断肠景”了。

240、静景与动景相应。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241、景色与情思相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242、通过我们对这首曲的阅读、讨论和分析,你对这首曲表达的主旨有何看法?

243、从对全诗的阅读欣赏中,我们知道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此时的心情是:看到傍晚归巢的乌鸦,溪边桥旁的小院,不禁顿生思乡念亲之情。这便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作为游子的诗人,“夕阳西下”时,仍“断肠”“古道”,此时,连马都已瘦,可见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还得如古往今来的游子一样,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没有人知道,他们只是这样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这就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愁。诗人为何会产生那些羁旅之愁、思乡之愁呢?我们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来看,主要是诗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许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这就更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愁。总之,诗人在诗篇中所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秋思实乃秋愁也!诗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那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44、板书设计

245、秋思(散曲) 写景 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 秋野黄昏 悲凉

246、小桥流水人家(孤独思乡) 悲凉之景

247、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 惆怅之情

248、抒情 夕阳西下(特定的时间环境) 写景铺垫 哀愁

249、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 游子之悲

250、三能力训练,学习反馈

251、3。学生自读课文,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252、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53、学生默读、背诵、并默写全曲。

254、完成课后第3题。

255、〖教学理念〗

256、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57、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258、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259、〖教学步骤〗

260、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26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6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263、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264、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265、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266、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267、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268、附优美的佳作:

269、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270、(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71、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272、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273、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274、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275、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276、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277、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278、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279、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280、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281、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282、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283、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284、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285、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286、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287、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288、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289、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290、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291、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292、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93、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294、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295、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96、“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297、白居易《南浦别》;

298、杜甫《登高》;

299、李煜《相见欢》;

300、李清照《一剪梅》;

301、李清照《声声慢》。

302、内容来源:七年级语文(上册)

303、主题:《天净沙·秋思》

304、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305、设计者:张兆迪

306、目标确定的依据:

307、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308、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309、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310、学情分析:

311、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312、《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也是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第一首小令。该诗以简单的话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最为闻名,这首诗通过写景,表现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情与思乡之情。

313、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和写作特点;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体现诗人抒发感情的诗句。评价任务:

314、针对目标1,课堂注重读中理解,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诗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15、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体会诗词的写作特点,能总结出诗词的类型和作用,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16、新课导入

317、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是丰收的,是浪漫的,还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们知道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游子心中的秋天。

318、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319、1。文体知识

320、《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321、2。作者简介

322、《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23、3。背景链接

324、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325、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326、诗歌朗读

327、整体感知

328、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329、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和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游子有家归不得的悲苦与凄凉。寒风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330、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完整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331、深层探究

332、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明对照。

333、熟读成诵

334、这首小令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全曲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35、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336、借助品读、想象,领会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的思想感情。

337、导学设计:(相信自己一定行,完成它们是你们的拿手好戏)

338、认识作者:

339、马致远:字 ,号 ,大都(今北京市)人, 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340、理解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341、昏鸦: 依依: 秋思( )

342、朗读、体味、理解(提示:学习千法读为先,同学们可以采用抓诗眼、寻景物、悟诗情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这首小令。)

343、A、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344、B、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品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45、C、纵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一个恰当的名称。

346、D、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词句体现出来?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347、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 秋思》。

348、课堂盘点:(这课你学得怎么样,试试看吧!)

349、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50、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351、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352、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353、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354、训练提升:(更上一层楼)

355、《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 ___。天净沙是__ __,秋思是散曲的____ __。

356、《天净沙·秋思》作者___ ___,是______代著名___ ___作家、___ ___家。他与____、____ _、_ 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57、本文的主旨句是:

358、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59、A。秋思(思绪)

360、B。枯藤老树昏鸦(黄昏)

361、C。古道西风瘦马(西边吹来的风)

362、D。断肠人在天涯(天边,指极遥远的地方)

363、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64、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365、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366、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367、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368、了解、体味《天净沙·秋思》前三句九个独特景物并列的好处。用相关词语把它们联成句子,如改为枯藤老树相缠,枝头立定昏鸦为什么不如原句好?

369、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你作一点分析。

370、教学目的要求:

37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37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7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37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37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376、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377、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378、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379、教学课时数:

380、教学内容与过程:

381、导入新课:

382、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383、朗读这首词

384、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385、背诵这首词

386、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387、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388、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89、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390、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391、5。品味文中的语言。

392、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93、拓展:

394、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395、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396、秋思》进行比较。

397、作业:

398、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399、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400、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401、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02、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403、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04、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405、一。导入课堂

406、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407、二。介绍体裁

408、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409、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转 载于: 书业网)种文学作品体裁。

410、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11、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412、三。诵读感知

413、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414、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415、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416、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417、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18、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419、(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420、(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421、分析景物:

422、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423、(多媒体) 藤 树 鸦

424、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425、(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426、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427、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428、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429、(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430、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431、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432、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433、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434、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435、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436、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437、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438、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439、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440、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441、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442、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443、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444、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445、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446、四。自主分析

447、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448、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449、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450、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51、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452、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453、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454、五。改写元曲

455、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愿你所得皆所愿全句优选好句〖所求皆所愿完整句子〗
    下一篇:表达相思的经典诗句大全〖相思的诗句〗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