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句

巨大逆境磨练过的人什么表现(313条)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5日

本文目录一览:

★、心理学模棱两可的话127句集合

心理学模棱两可的话127句集合

1、1879年47岁的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创建第一个心理学研究所,并使用内省法进行心理学研究。但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对此却持不同意见。其中之一的华生第一个提出,反对使用那些给主观的、从而无法控制的影响留有余地的方法。但二人在心理学研究中共同认为观察测试对象的言行是他们获得认识的基础,同时也包括观测影响言行的各种条件。

2、当以我们的常识而非专业心理学解释问题时,往往不能获取事件的本质,有时一种表述含糊,模棱两可的一段话,却可以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但这实质上却什么也证明不了。当一个人得到正面的评价(“您能克制”,“您有巨大的潜能”,“您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思想家”)时,大多数人都很愿意接受。

3、心理学家是经验科学家(经验主义者),无论任何心理学家,即使是科学家也仍然要依靠经验的积累来分析问题。心理学家大多把研究分为四类:叙述、解释、预测和监控。

4、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心理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性假设。为了对一个时间或课题进行分类,则必须进行定义。定义分为概念性定义与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往往都是从大量理论上可能的定义中挑选出来的。通过假设进行操作性定义,对实验者进行自变量控制,以获取分析实验的因变量(目标值),最终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5、责任扩散(责任分解): 承担同一责任的人较多,落在每个人身上的分量就减轻了。

6、行为是许多条件和影响的结果,人的数量、噪音、行走速度等都是激励帮助意愿的条件。人的特征和现场特征的互相影响,一个人的心情好坏是愿否提供帮助的前提;由于行为取决于许多条件,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内不可能了解所有条件,所以预测会有大概率与小概率的预测;对紧急状况的适当反应,例如“评价恐惧”等都是由于现场状况原因导致的。

7、知识是提出建议的根据。

8、通过理论归纳不同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紧急状况的观察,可以发现大量内在联系。

9、理论的临时性质,如果人们发现有的东西与现有的规则不符,那么原则上有两种可能:1。 忽略偏差。2。 修改规则。心理基础读书笔记2

10、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11、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12、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13、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14、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15、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16、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17、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18、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19、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20、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心理基础读书笔记3

21、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22、比如张兴华老师在《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中提到: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中鲜明地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郑毓信教授也曾经说:“建构主义似乎并不能看成一个全新的主张。”张老师据此提出:实现建构的途径无非是传统心理学中“同化和顺应”的缘故,意义建构的过程无非是同化和顺应。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时看到这里时心中打了个问号。这一次,算是对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书中这样说:“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同化和建构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说“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传统心理学虽然只是研究动物和低级思维,例如机械记忆或反应之类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通用的。

23、再如,我们来思考“用圆规画圆”属于什么学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动作技能。而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来看,“用圆规画圆”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学时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学策略展开,而不是去思考“动作”的问题。

24、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25、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

26、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心理基础读书笔记4

27、行为心理学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

28、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在英文中psychololoy,意思是讲述关于灵魂的科学。

29、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既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其中我最欣赏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30、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包括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要按照次序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动机更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动机的种类包括内在的动机和外在动机。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努力读书时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

31、那么行为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3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3、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34、认清学生动机,保护学生心理

35、内心感觉影响外在行为

36、喜怒哀乐影响我们的行动;2态度影响行为,行为塑造态度;3、喜欢让我们产生兴趣

37、行之有效的行为心理效应

38、延迟满足  好处:让学生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抗挫

39、酝酿效应又称直觉思维,指的是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搁置,过一段时间会找到解决办法。

40、淬火效应既冷却效应,类似挫折教育可以使思考更周全,办法更稳妥。

41、内酬心理告诉我们人要适当地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样人会格外快乐,精神状态就会有极大的提高。适当的奖励把物质和精神奖励结合,后者为主,前者为辅不可过滥。

42、热情效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43、情绪正念:情绪需要管理,正念让人身心愉快。如何让学生运用呢?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能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纾解情绪。

44、异常行为背后的行为心理

45、表征性启发又称代表性其启发,是指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所以在教学时候应注意突破经验思维;抛弃以貌取人;预防情感定式。

46、心理定式

47、拖延心理

48、利己偏差

49、信念固着

50、超限效应

51、钟摆效应提醒我们在社会中,大多数数学生的思维与行为都是处于一种相对摇摆不定的状态。

52、行为心理让我们读懂学生

53、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教育好学生必须要限挖掘学生的内心,只有抓住他们的真实思想,才能够对症下药,进而药到病除。

54、渴望尊重是孩子的内心需求。所以教师应该关爱学生,欣赏学生,包容学生。

55、渴望融入集体。针对孩子这种心理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帮学生找回自信。

56、好奇心理

57、模仿心理

58、竞争心理的应对措施:树立竞争观念;为学生创造竞争的机会;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竞争对象。

59、矛盾心理

60、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深入地洞察一个人的内心,可以从行为的角度去研判分析,因为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内心的反映,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是由人的行为与外界刺激之间建立的规律反应所决定的。通过认真学习这本书,深觉受益良多,争取在今后工作中活学活用,做一个真正能读懂学生的好老师。心理基础读书笔记5

61、武志红的两本书《心灵的七种武器》《人生的七个寓言》还是很好看的。有案例,有分析,有联系自我,有好书介绍,对第一次接触心理学的人来说实在是个很好的引子。寓言又好于武器,讲的相对深入,讲其然,讲其所以然。

62、第一次接触心理学,悚然而惊——我居然就这样生活了这么久!豁然开朗——原来我还可以那么做。十分欣喜——原来我还可以更幸福。非常庆幸——我现在遇到了它。

63、生平第一次,抬头张望自己的人生穹顶,在高处俯瞰自己的心。虽然那些轨迹还看不真切,那些网线还断断续续,但至少,无限可能就此展开。

64、“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

65、早晨醒来,突然想起这段有名的禅宗公案。“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听起来很空灵美好,却是一种虚妄,就象来生的幸福一样。慧能自己也做不到,终他一生也许临死一刹那能够可以。“放下执着”说来简单,但你想着放下的时候亦是一种执着。慧能这样心心念念传法的人满心都是执着,怎么可能无物无染呢。“时时勤拂拭”倒是一种我们可以企及的高度,不染尘埃就是神仙境界了。

66、读书时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同样有压力。父母、上司、配偶、同事、子女、朋友,我们的世界元素越丰富,我们的抱怨越多。黑色的怨气与不甘,黄色的迷茫逃避,灰色的绝望放弃,红色的名利野望……喋喋不休抱怨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怎会这样,怎样改变?觉得空虚寂寞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努力的方向对不对?

67、我觉得抱怨不休的人老的很快,跟红顶白的人很累,汲汲以求却分不清想要与需要区别的人会永远焦渴,我不想这样。

68、理性与感性:

69、科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目前看来,科学的发展还将使我们过的更好。我们由此抽出唯物主义来信仰,固化到教育,我们一直被教导要有理性,理智的选择,理智的生活。我们的心想往东,考虑诸多现实后,脑袋告诉我们应该往西。于是,我们往西,心里的那点不甘就说服自己那是不理性的,不能说服自己就镇压掉。终有一天,我们足够强大不必在乎所谓的“现实”,最想做的就是“随心所欲”,这样的人被称为ducai者、变态、偏执狂、精神病。长期忽视压抑自己的心,它终会造反。

70、尊重自己的心,给它释放的空间。也许当时看起来自己受到了伤害,但以后的十几年你都会睡的很好,不会有个魔咒“如果……”一直折磨你。也有人一直为当年的热血冲动后悔,觉得那是听从心灵的错。真回到当时当地,你会发现你只能只会那样选择,会重新选择的是十年后的你。反思过去不是为了后悔。

71、明白一点心理学的东西后最想知道的是该怎么做。学的第一招是要诚实的面对自己,我们往往不习惯问自己的心。

72、鼻子不好看,去整容,为什么整容?回答:我就是鼻子不好看,①整好了人就漂亮了,②男朋友就不会爱上别人,③同事不会再嘲笑我,④上司也不会对我皱眉,⑤我会象某某一样自信,⑥一样招人喜欢。这其实是6个相对独立的问题,鼻子整好了可能只对问题①有所改善,而且是不能保证解决的。再问问自己,男友爱上别人真是因为我不漂亮么?上司皱眉是因为我的鼻子么?

73、不断问自己就是不断接近真相面对真相的过程,其实很不舒服的,很多问题自己不想承认,问到后来免不了嚎啕大哭。但真问明白了,想明白了,就会有“不过如此”的感觉,山一样高的问题就变成一个土坡,稍微花点功夫就能翻过去。

74、省思自己首先要面对惯性的挑战。我们知道很多寓言哲理,但不懂得。就像栓链子的小象的故事,讲的就是我们自己,实在太形象了。我们在种种规则观念里长大,笼子形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些栅栏变成了天经地义的存在,从来不会去怀疑,更不会想还有笼子以外的地方。没有家长、老师训诫,自己的理性也会跳出来指手画脚。自己呆在笼子里,看见别人试图把脑袋伸出笼子外面,第一念头还是觉得别人有问题,想阻止他。

75、我们习惯于用“买东西”这个词儿来表述购买xx,如果要求不能用这个词,你几乎无法表达,这个词已经深入的无法抽离,以至于我们从没意识到这个词以前也是没有的。我们的观念、思想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我们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被束缚而不自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帮我们认识到他们的存在。

76、心理基础读书笔记6

77、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

78、对别人战战兢兢,特别想赢得别人的认可,结果赢得的是冷落和嘲讽。后来,她不再关注别人,不再渴求别人的认可,只是“为自己跳舞”,但人们反而走过来,和她一起跳舞。

79、当你抵触悲伤时,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悲惨的人生真相。不过,这只是远离,并不是消失。悲惨的人生真相永远不会因为我们做一些主观努力,就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并不再对我们的心灵发挥消极的影响。

80、悲伤的过程,是告别不幸的过去的必经之路。

81、悲剧性是我们心灵的养料。你拒绝悲伤,也拒绝直面自己悲惨的人生真相。你巨大的心理能量都花在了否认真相、与真相较劲上。随着心灵之墙的一一倒塌,你坦然接受了悲惨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认,也不再去和这注定不可能改变的事实较劲。当你做到这一点时,你的心理能量就获得了解放,它们以前被你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但现在,这能量回到了你自己身上……。

82、悲伤,是完结的力量!悲伤所完结的,是人生悲惨的人生真相。当然,这真相永远不会消失,但经由悲伤之路,我们的心灵从这真相中的悲剧中获得了解放。甚至,这真相的悲剧性还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养料,促进我们成长。死而复生”就是解决“悲伤后遗症”的力量。所有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有这种力量。任何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天然产生,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83、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以及娱乐项目。

84、相信许多人有这种体验:一场大病、 ○一场灾难或一场意外的死亡,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使得我们明白什么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这也是悲惨的人生真相必将带给我们的馈赠。

85、一系列的人生悲剧,既可以令一个人变成祥林嫂,只是喋喋不休地向别人重复诉说自己的苦难,以赢取别人的同情,也可以令一个人变成贝多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唱响自己生命的最强音。

86、不过,我们也需警惕另一种倾向:命运的强迫性重复。

87、譬如z,那次悲伤令她形成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生哲学。结果,生活一旦平静下来,她就会觉得,自己需要重新一次“置于死地”,她深信那会极大地激发她的生命能量。

88、愤怒,给予你力量和动力,让你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具有创意,每一分钟都能表现出你自己的风采。没有愤怒,你就会在不适当的地方屈服,就会手足无措。

89、——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

90、我们惧怕愤怒,因愤怒看上去易伤害关系,让我们与别人疏远。但愤怒是必须的。

91、因为,我们既需要亲密关系,也需要保持独立空间,从而保持住自己的个性和判断力。愤怒,是保护独立空间的最有力武器,甚至是唯一的武器。

92、假若你接受自己的愤怒,那么,当有人试图与你建立坏的关系时,无论他的借口多漂亮,他都难以得逞,因为愤怒告诉你,他这样做不对。

93、你的愤怒释放后,会令他知难而退,而你则捍卫了自己的空间。这样,通过愤怒,你拒绝了一次坏的关系,或者拒绝了一个关系向坏的方向发展。

94、由此,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其著作《灵魂的黑夜》中说:“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做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95、与关系有好坏之分一样,愤怒也有好的愤怒和坏的愤怒。好的愤怒,直接捍卫了你的个人空间,并最终阻止了一个好的关系向坏的方向发展。坏的愤怒则做不到这一点。

96、“一些愤怒之所以成为坏的愤怒,正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压抑了自己的愤怒。”

97、愤怒强的人,力量就强,这是因为愤怒既是保护自己的力量,也是激发自己争取和战斗的力量。”

98、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你对这个人愤怒,你才能捍卫自己的空间,并且愤怒的表达才会有效果。如果这个人惹了你,你不敢对他愤怒,你跑去把愤怒发泄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你发泄得再厉害都没用,因为对象选错了,那样愤怒就没有任何意义。”他解释说。

99、愤怒,是对入侵的直接反应,并且,重要的不是要宣泄愤怒,而首先是理解自己的愤怒。因为和其他所有的情绪一样,愤怒首先是一个信号,它告诉你有人过分地侵入了你的空间,过分地控制了你。如果你感受到了愤怒并理解了愤怒传来的这个信号,那么你就会明白,侵入你空间的那个人,无论其理由是多么美好,你都应当捍卫自己。

100、最常见的入侵恰恰来自最亲密的人,如父母、配偶、亲友和同事。关系越亲密,入侵者越容易打出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做”。这种借口很容易迷惑我们的理智,让我们陷入迷茫,开始相信他们的确是为了自己好才这么做。毕竟,理智很容易被欺骗。

101、但是,情绪决不会被欺骗。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都是基于真相的最直接反应。愤怒也是如此,假若你能全然地接受第一时间产生的愤怒,那么你永远不会被欺骗,不管多么聪明的入侵者都不会得逞。或许,你不得不暂时接受一些强势人物的入侵,但你清楚地知道,这不是爱,这不是为了你好,这是入侵,这是不对的。

102、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心理基础读书笔记7

103、自教育出现之时就伴随着教育心理的产生,中外古代教育典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但教育心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刚走过的百年的历程其实就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分枝的历史过程。期间,教育心理学家前赴后继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探索和实证研究,发表、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著作、教材,使教育心理学的科学体系日臻成熟,教育心理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不断提高,教育心理学已成为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但是,相较于国际领域学术前沿课题,和一些有代表性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国内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概念还亟待整合,而这恰恰可以从国内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概念与中小学实践工作明显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合拍” 反映出来。而《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的编写恰好是针对如何加强教育心理学与中小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它从教师角度,阐述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促使教师学会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下面,首先对本书编者、全书内容做一简介,然后对该书的特点予以评述。

104、本书主编是吴庆麟博士,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曾著有《认知教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著作。副主编胡谊博士,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专家心理学、能力发展与评估、教育心理学。曾著有《专长心理学》、《成长的阶梯――成为专家教师之路》等著作。

105、内容简介

106、本书以师范生和参加职后培训(如专升本教育、网络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的各类中小学教师为阅读对象,做到了理论介绍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原理阐述的抽象与通俗的统一,阅读者的学会学习与学以致用的统一,使阅读者在系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学会初步运用甚至善于运用这些原理与教学实践。该书由四大部分组成:

107、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本部分主要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这三方面内容做了综述。

108、第二部分:学生心理(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介绍不同学生的共性(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化发展等)和个性(智力、创造力、特殊学生),帮助读者了解教育对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第二章“认知发展”详尽介绍了两种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告诉教师,学生能够学习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这一学习;而维果斯基的理论则突出了社会因素,如教师和父母以及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首先介绍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一个思考人格和社会化过程的理论框架;然后阐述个体社会化的两个重要成果:个体自我意识和道德的发生与发展;最后分别介绍影响个体人格和社会化的两个重要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

109、第四章论述了一些经典智力理论并着重介绍了现代智力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并分析了创造力的基本性质及不同心理学视角下创造力的观点及其培养方法。第五章介绍了几类可以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特点,内容主要涉及智力落后、情绪和行为障碍、学习困难以及感觉和躯体障碍等。

110、第三部分:学习心理(第六章至第十章)先介绍教育心理学中三种学习观及其教学运用(行为主义观、认知观、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然后具体到各个不同的学习专题(概念、问题解决、认知策略和迁移等),详尽阐述学生的学习规律。第六章介绍了“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这两种行为主义的学习过程;探讨了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在课堂中

111、的应用;论述了这种学习观在课堂教学中的新近应用——自我管理及自我教学。第七章阐述了学习的认知观兴起的历史背景,用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分析了学习、记忆的一般认知方式,这主要涉及信息贮存、认知过程和元认知等。第八章阐述了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理论这两大理论框架,以及他们对教学的影响。第九章探讨了概念学习和问题解决,第十章探讨了认知策略与迁移。

112、第四部分:教学心理(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从课堂教学阶段入手,分别介绍课堂前(制定教学计划)、课堂中(散发学习动机、进行有效教学)、课堂后(评价学习结果)的教学行为规律。第十一章主要围绕“如何进行计划”和“计划的内容是什么”这两类问题来展开介绍。第十二章阐述了动机的含义、作用与理论,介绍了影响动机的各种因素,及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第十三章分别介绍了“教师中心式”和“学生中心式”两类教学模式的特征、类型、具体方法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第十四章主要围绕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测验展开叙述。

113、本书的特点

114、受众面广

115、本书虽然是为师范生教育而著,但是对目前学校中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就新教师而言,本书伊始,就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介绍了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五个发展水平,简述了教育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以及对教师的作用。在对目前学校中任教的教师而言,再一次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可能会对教师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以新的视角来认识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帮助教师比较迅速的从熟练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起到独特的作用。

116、深入浅出

117、本书虽然介绍了很多专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但却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譬如通过“引言”、“教学设疑”、“教学之窗”、“教学经验”等专栏介绍了大量的应用实例,来帮助读者理解理论,了解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不仅有助新教师尽快融入教师角色,熟悉基本教学工作要求,尽早成为胜任水平的教师;而且对已经成为胜任水平或熟练教师水平的教师,对继续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更快的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118、紧跟时代潮流

119、在目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呈现纷繁之景象,国内教育理论研究也已经在追踪国际教育理论研究,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校教学实践之间的不和拍也是显见的。本书编者力图在这一方面弥补这个不和拍,使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走出象牙塔,走进学校教育实践,并针对一线教师的特点,使得教师能够看得懂,能够学着去做,能够帮助教师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20、推陈出新

121、在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基本都会对动机的定义、各种动机理论及其作用做详尽介绍,但是却忽视了“如何提高学生动机”的系统阐述。这本书在第十二章除了阐述动机的定义、作用与理论这些基本的相关问题后,为了弥补缺憾,还重点介绍了影响动机的各种因素(包括学生、学习任务与教师),以及阐述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力求详述如何将动机理论运用与课堂教学。

122、总之,本书是一本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专著,特别对于教师或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心理基础读书笔记8

123、韦奇定律——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意志

124、即使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这种现象被称为“韦奇定律”。它是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的。

125、韦奇定律有以下观点:

126、○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主见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127、确认你的主见是正确的并且不是固执的;

128、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

129、不怕众说纷谈,只怕莫衷一是。

130、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信念。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觉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努力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131、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即所谓的“从众”。

132、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133、第一,勇敢地面对自己。

134、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认识了解自己,从容面对自己的一切。不要觉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用某种方式掩盖起来,这样的人后果只是自己骗了自己。

135、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136、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收集相当数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所以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自己这种能力。

137、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138、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相对客观。

139、第四,要善于总结。

140、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

141、杜根定律——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142、d。杜根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他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你若仅仅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143、在体育竞技中,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l英里的目标。人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虎奶,但是没人能实现这一目标。于是,许多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使人在4分钟内跑l英里的路程,那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用4分钟跑完l英里的纪录,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此之后的一年,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 英里的路程。他们相信自己,因为他们知道,既然罗杰能做到,他们也能做得到。如果没有自信他们不可能创造奇迹。

144、美国的哈佛大学进行了一次调查,一个人胜任一件事,有85%取决于他的态度,15%取决于他的智力。如果他自信,事情肯定会办好。所以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他是否自信,假如这个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会扼杀他的聪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145、跨栏定律——把挑战困境看作一种享受

146、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只要你勇敢面对,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战,就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就是著名的跨栏定律。跨栏定律是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发现的。

147、阿费烈德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强。这个发现最早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148、因此他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149、问题的大小决定了答案的大小。就像蚌把沙子变成了珍珠,我们要善于把局限变成优势。障碍使我们更强大。英国有一句老话:如果这件事毁不了你,那它就会令你更加强大。苦难并不是绝对的,它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来说却是向上的阶梯。疾病也一样,它使弱者的脏器受损,最后夺取弱者的生命,疾病同样能使强者的脏器更加强大,使人的抵抗力更加顽强。

150、詹森效应——别让压力成为心灵的羁绊

151、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被寄予夺金厚望的中国男子体操世界冠军李小鹏在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而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时,他却获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双杠金牌得主。由此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夺金的实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这次“失误”呢?事实上,他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况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心情紧张。李小鹏的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要说的“詹森效应”。

152、詹森效应主要起源于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这名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153、如何避免詹森效应?

154、第一,摒弃心中的非理性观念。

155、许多带有焦虑、紧张的人经常对自己或对别人说:“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成功。”“如果我失败了,我就会没有价值,别人就会看不起我,我会很没面子。”“如果发挥的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毁了。”这些话纵然能增强我们奋进的决心,但也容易引起焦虑,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要想避免詹森效应,在平时就应当注意矫正这些不正确的想法,养成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竞赛”的良好习惯,减少紧张情绪,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156、第二,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

157、不要总是去贪求成功,而是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人生的“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人生满意的“答卷”。

158、冰激淋哲学——逆境是一种磨练

159、卖冰激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同样,只有吃过苦的人才知道享受生活的美好;经历生死的人才知道生活的安逸是多么快乐;所以,要想在顺境中事业能够蒸蒸日上,那么就必须在逆境中经过一番锤炼,这就是由台湾著名的企业家王永庆提出的“冰激淋哲学”。

160、首因效应——千万别小看第一印象

161、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162、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163、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而最初的0.25至4秒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不要小看这短短的4秒钟,别人对你这个人75%的判断和评价都由此而来。所以别人第一印象中的你不管是不是真实的,以后你留给别人的这种印象都很难改变。

164、名片效应——相似感会快速拉近双方距离

165、苏联心理学专家纳季拉什维利提出了“名片效应”,所谓名片效应指的就是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66、有这样两个有趣的社会心理实验:在一个实验中,首先让被试者看很多人的照片,有的照片让被试看了25次之多,有些照片却只让看一两次。然后,让被试者说说他们比较喜欢哪个人,结果,被试者都会比较喜欢照片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人。

167、亲和效应——像磁铁一样吸引别人

168、亲和效应的主要含义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中,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者相似之处,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这种接近会使双方萌生亲密感,进而促使双方进一步相互接近、相互体谅。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169、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比如,有共同的血缘、姻缘、地缘、学缘或者业缘关系,有相似的志向、兴趣、爱好、利益,或者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的人,会更加乐于接近。我们通常把这些较为亲近的对象称为“自己人”。

170、一个人如果想要让身边的同事、朋友把自己当成“自己人”,除了本无法改变的血缘外,就要懂得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主动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认同并喜欢自己,就需要拿出“亲和力”。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周围的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才会让别人认同自己,把我们当成“自己人”。

17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一起来看看态度成语,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172、[昂然而入] 仰头挺胸地走进来。形容态度傲慢

173、[不凉不酸] 方言。形容态度冷漠。

174、[视远步高] 高视阔步。形容态度傲慢。

175、[谈笑自如] 和平常一样有说有笑。形容态度自然。

176、[死而无悔] 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177、[纶巾羽扇] 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

178、[羽扇纶巾] 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

179、[喜怒无常]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形容态度多变。

180、[神色自若] 自若:如常,象原来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

181、[必恭必敬] 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182、[不苟言笑]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183、[轻裘缓带] 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衣带。形容态度从容镇定。

184、[毕恭毕敬]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185、牛拉不转] 形容态度十分坚决。

186、[轻裘缓辔] 犹言轻裘缓带。形容态度从容镇定。

187、[雍荣闲雅] 雍荣:态度大方,从容不迫;闲雅:文雅。形容态度从容,举止文雅。

188、[笑比河清] 形容态度严肃,难见笑容。

189、[不阴不阳] 比喻态度不明朗,模棱两可。

190、[温良恭俭让]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191、[昂头天外] 昂:抬起。抬起头望着天边。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

192、[游蜂浪蝶] 比喻态度轻佻好挑逗女子的人。

193、[雍荣雅步] 形容态度从容大方,举止不俗。

194、[蔼然可亲] 形容态度和气,使人愿意接近。

195、[雍荣华贵] 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

196、[浪蝶游蜂] 比喻态度轻佻好挑逗女子的男子。

197、[绰绰有裕] 绰绰:宽裕舒缓的样子;裕:宽绰,宽缓。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198、[神意自若] 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同“神色自若”。

199、[昂首天外] 抬起头望着天边。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

200、[大模大样] 形容态度傲慢,目中无人的样子。

201、[不慌不忙] 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202、[旁若无人] 身旁好象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203、[言笑不苟] 不随便谈笑。形容态度严肃庄重。同“不苟言笑”。

204、[阴阳怪气] 形容态度怪癖,冷言冷语,不可捉摸。

205、[低三下四] 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

206、[大大落落] 形容态度大方。亦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207、[拒人于千里之外] 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208、本正经]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209、[雷打不动] 形容态度坚定,不可动摇。也形容严格遵守规定,决不变更。

210、[绰有余裕] 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后也指能力、财力足够而有剩余。

211、[指挥若定] 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象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212、[目无下尘] 下尘:佛家语,凡尘,尘世,比喻地位低下者。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态度傲慢,看不起地位低的人。

213、[凛若冰霜] 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214、[冷若冰霜] 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215、[凛若秋霜] 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同“凛若冰霜”。

216、[凛如霜雪] 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同“凛若冰霜”。

217、[冬日夏云] 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218、[冬日可爱] 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219、[温文尔雅] 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220、[乐嗟苦咄] 高兴时招唤,不高兴时责骂。形容对人态度恶劣。

221、[拒人千里] 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222、[待理不理] 要理不理。形容对人态度冷淡。

223、[不冷不热] 指温度不高不低,冷热适中。亦比喻对人态度一般。

224、[春风和气] 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225、[傍若无人] 好象旁边没有人在。形容神情态度高傲自如。

226、[温润而泽] 比喻人的态度、言语温和柔顺。

227、[仪静体闲] 形容女子态度文静,体貌素雅。

228、[轻身下气] 形容谦恭的态度。

229、[前倨后恭]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230、[绝裙而去] 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231、[绝裾而去] 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232、[低声下气] 形容说话和态度卑下恭顺的样子。

233、[网开一面]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234、[网开三面]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235、[霸王风月] 比喻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幽雅的事情。

236、[更弦易辙]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237、[云心鹤眼] 比喻高远的处世态度。

238、[下气怡声] 下气:态度恭顺:怡声:声音和悦。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239、[怡声下气] 怡声:声音和悦;下气:态度恭顺。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240、[虚己以听] 形容接受意见的态度诚恳。

241、[好声好气] 形容语调柔和,态度温和。

242、[高视阔步] 眼睛向上看,迈大步走路。形容气慨不凡或态度傲慢。

243、[吊尔郎当] 形容作风散漫,态度不严肃。

244、[改辕易辙] 辕:车辕;辙:车走过的痕迹,借指道路。改变车辕的方向,走新的路。比喻改变原来的态度和做法。

245、[嗔拳不打笑面] 比喻不可以欺凌态度和悦的人。

246、态度相关理论

247、这种理论认为,人们能像获得事实、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习惯一样去获得态度。情绪和事实结合会引起态度的。改变与发展。心理学家斯台茨和伯恩 克劳雷认为:1、环境刺激会引起情绪反应 2、奖励,赞赏和社会承认所促进心理倾向会持续下去,对个体态度产生积极影响。3、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他人的行为,态度也是如此。4、 ○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到其他态度的影响

248、海德的态度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即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向平衡转化。海德指出,人们在改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249、奥斯古德的一致性理论,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人们的思维。人们总是通过改变态度来达到一致性,一旦产生不一致,马上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在增加一致性的方向上改变对一个人的评价,然后再影响另一个人态度。例如: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

250、史密斯和卡兹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人们选择的是负荷特殊心理需要的态度,把态度和个体内在需要联系起来。人的态度是为心理功能服务的,人如何选择态度依赖于个体的利害关系。

251、霍夫兰德、贾尼斯和凯莱在1953年提出,强调联想、强化和模仿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观点有两个:1、态度就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态度的改变就像改变行为一样,会有强化因素的参与。2、当个体面对的强化物要求的态度和本人态度不同时,会产生心里矛盾,会按照自己的态度或者是强化物的态度作出反应。当诱因足够强大时,会产生态度改变

252、认知失调理论

253、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各项态度之间的一致。如果态度中有两种认知不一致,就会造成认知失调;如果失调认知的成分多于协调认知的成分,则会引起更大的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清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以及新旧经验相悖。

254、3月,在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

255、在凌晨3点的时候,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被一个杀人狂杀死。作案时间长达半小时,附近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况和反复的呼救声,但没有一个人出来保护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给警察打电话。

256、事后,美国大小煤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异化与冷漠。

257、然而,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并没有认同这些说法。对于旁观者们无动于衷,他们认为还有更好的解释。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他们专门为此进行了一项试验。

258、他们寻找了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与一名假扮的癫痫病患者参加试验,让他们以一对一或四对一两种方式,保持远距离联系,相互间只使用对讲机通话。事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交谈过程中,当假病人大呼救命时,在一对一通话的那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四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259、通过这个试验,人们对克尤公园现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两位心理学家把它叫做“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更简单地说,就是:旁观者效应"。他们认为: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正是因为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旁观者可能更多的是在看其他观察者的反应。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美女文案短句干净治愈(310条)
    下一篇:朋友圈发花的短句(313条)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